close

imageimage

曾經,學著傳統武術的我,一直希望自己的所學能跟拳擊或散打,MMA等一較長短,拳擊這些技術對我而言是傳武的對立面,因此長期以來,一直下意識拒絕接觸,但有時看到一些練過拳擊的路人,空拳揮的流暢自然,又或者以前會有些師長跟我說,西洋武術到老年不能用,但自己在接觸的新聞中,發現上了年紀的老拳手,可能不能再度上場比賽,但對付一般的年輕小伙,仍是遊刃有餘;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心中一直有這樣的疑問;但當時為了爭一口氣,所以一直沒有去探尋拳擊的訓練過程,單憑一些從書本或者影視作品中的認知是我僅有的印象。

        直到2021年時,在友社的聯合集訓時,師兄請了練拳擊的教練來帶著傳武的我們一起練習拳擊;在跳繩,步法,刺拳跟打靶的訓練中,雖然簡單不複雜,但給了我一種跟練傳武不同的感受;再加上近幾年了對於武術的心態不再是非黑即白,而是覺得應該要多去接觸,找到自己欠缺的東西並找到對應的訓練過程,於是透過師兄先是去跟當時來帶訓練的教練學習,後來在去年十月時,去了拳館開始了一對一的私教,從訓練的過程中,我開始明白我所接觸的傳武跟現代搏擊上的訓練思路上的差別,也從中找出一些我以前刻板印象的錯誤,還有為什麼拳擊會有上手快的可能原因。

image

招式

以前會覺得傳武有很多可以對付直拳或刺拳的方法,傳武應該是可以應付現在搏擊的手法;拳擊的手法其實不多,刺直擺勾等幾個基本動作,而傳武為什麼要練這麼多動作?當然過去的老師也會說:拳打千遍,神理自現;但什麼神理會出現?很多人都把這個拳諺,包含曾經的我,也認為我一定是招式不夠熟,打的時候要想,所以才會慢,而拳擊的動作簡單,所以他們要練的東西少,我的招式多,要練的多,所以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練上來後自然能應付。

但後來我發現,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招式的邏輯,很多人都知道不是練一招,而是同一招每一次練習都有所不同,但不同在哪裡?如何用?着墨點很少,我這樣打跟那樣打有什麼差別?數量一直增加,但好像也沒有什麼變化,在刻意練習就講到:及時的回饋,我在練拳擊時,一直被矯正的就是壞習慣:想蓄力,手會掉,只想出手,腳步沒有跟上,要腳動手再動;一個刺拳就是一直在這樣的修正過程中反覆橫跳;我後來在學素描寫作業發現也是一樣,做到一部份,發給指導老師,老師看過圈出錯誤發回修正,一張圖改個三四十次一點也不誇張,而練拳擊時的一個招式也是同樣的邏輯;這個過程是要建立對招式的心理認知模型,也可以說是培養「正確」的習慣,但在過往玩社團時,這點其實沒有那麼明顯,所以其實作對作錯不清楚,為什麼是對或者是錯的標也不是很明白,高情商的說法是個人風格,低情商的說法是大家都亂練,教的人也不知道怎麼樣是對的,不過這會有一個更深的問題,就是缺少互動。

image

互動

在我早期學傳武過程中,很多傳武老師一聽說學生想要對打,鼓勵的不多,反而常說你都練不好還對打,或者對打打的不好,就說你看你就練的不好;在松田隆智為原作的拳兒一作中,也有李書文對劉老師訓話說不怕千招會,寧願一招熟的故事,好像早期對於對打這件事,就是要練到很厲害,出手即用才可以談,太早練就是花架子,貪捷徑,不老實;但我後來去練螳螂,還有這次去練拳擊,前者練完七手後就會跟一些人私下對拆,老師也很鼓勵;在拳擊練到一陣子後,也開始了只有直刺的互動對練;互動是有必要的,一是檢証自己的上場心態,二是對於實際狀況的理解,三是對狀況的處理。

這是對於學武術的人要能競技前很重要的一環,透過實作,才可以檢証到招式的設定,而在跟對手的互動過程中,也會知道為什麼有些壞習慣不能有,有了會在場上吃虧。 再來是對練的過程中,心態的建立也是重要,我前一陣子打離手,常常在一挨打時就會破防;或者是心態很緊張,不知要怎麼做,但在對打的過程中,慢慢的知道自己會挨打,挨打的反應應該如何,對打時怎麼樣切入跟閃避,如何在對打的過程中放鬆自己的心態。而且對打的過程中,會發現到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壞習慣,例如同方向閃躱,碎步;身體總是先退,腳 步都沒跟上,這些可能平常練時信手拈來,但實際上去時不知所措,完全失去反應。

image

勁力

以前在學習時,有另外一個信仰是,拳擊等是外力,我們練的東西有身體的力量,有發勁,我們有根等等;但後來練拳擊發現,其實也講身體勢能,也講出拳反而不要蓄力,不要想著打大力,要轉腰,要蹬地,其實好東西在交流過程,一定會留下來,以一些比較不同的面貌出現;我反而覺得後來太多學傳武的人一直想要發勁放力,反而失去了真的要練的身體的自然通透,想發力反而一直放不出來,因此後來有時我在跟後進交流時,也是說不要發勁,因為動作就有慣性力量,太想發力反而阻礙了,這點我覺得是不謀而合的點,不要發力,會做動作時,力量會自然出現的。

步法:

其實在互動的過程中,一直在練移動,再加上要撥擋閃,手法跟步法自然會連起來,但其中會發現,步子的配合也是傳武的課題;以往我接觸到的訓練可能是招式一塊,步法另外一塊,在套路時結合起來;但實際上要如何使用?這點就是我比較少看到的,後來在這次的學習過程中,其實發現也不難,就是用約定互動的方式,先約定好型式,讓雙方在互動的過程中去熟悉如何前進後退,又或者左右閃躱;再加上手上的撥擋,其實回到自己所練,一旦能在這個過程中學到觀察對手出手時機,再來是自己的反應,距離掌握,我就覺得比較能切入去使用自己的傳武手法。 而且因為會移動的關係,也可能減少被連擊的狀況;我也去檢視了過往的步法訓練,留下了我覺得在一般的狀況下比較常用的步法;其實這也呼應到前面的,要有互動;從互動的過程中照鏡,得出適合自己解決狀況的習慣,這時候才能談個人風格。

結論; 一開始學時,難免擔心自己會不會覺得學傳武的效率不佳;但隨著學習的過程中,我反而覺得應該要去想,傳武真的都要練那麼久才能打嗎?但我認為不然,招式的建立,互動的修正這樣的反覆過程中,不論是任何武術應該都要可以在不以年計算的時間內進行一些對抗才是,是不知哪來的枷鎖讓我們以為不練到全精不能上場。 傳武被詬病的招式過多所以學習效率低下,我認為是因為以前人太想保留各種作戰風格才會留這麼多不同的招式,因此教者要明白不可能全部精通,而是要保留著作戰邏輯,讓適合的人去練才是。 現代傳武相較剛學拳那幾年已好了不少,大家會勇於嘗試各種方法去互動,去檢証過去所學,不再視對打為洪水猛獸實為好事,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堅持,傳武想必能再度煥發新的活力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廢人分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